太阳集团5493con-主頁

|学院官方微信学院官方微信

重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发布日期:2024-03-22 10:32 浏览量:

重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吴学敏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本文来自于现代职业教育网

   

 2019年,中国的本科职业教育正式起步,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全国第一家公办本科职业教育学校率先开展试点,为了将试点探索、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让更多关注者知晓,2020年我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之约,撰写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一文,从一名本科职业教育实践者的角度,阐释了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并基于教育属性、职业属性、本科属性三个维度提出了本科职业教育应该继续坚守什么(不变)、应该创新发展什么(变)的辩证思考。当时,我所在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正值首批本科学生入学,而今第一届两年制“专转本”本科生已于2022年毕业、第二届本科生即将毕业,重读这篇文章,既有对过去认识的更深感悟,也有基于实践的新的思考。

一、背景与初衷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教育部批准了22所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我所在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其中唯一一所公办学校。当时,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在政策方面,国家尚未出台本科职业教育办学及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对于试点开展本科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原则指导,并无具体实施方案;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本科职业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应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怎么培养这类人才等尚未有系统研究,并且在这些问题上还存在诸多论争,尤其是如何界定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科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更是众说纷纭;在实践层面,各学校刚刚开始招生,虽已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但实施效果如何、培养过程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彰显本科职业教育特色等尚未有统一认识。

作为一线实践者,在这样缺乏政策指引、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的背景下,我们自2019年即启动了校内思想大讨论,所有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全程参与,以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围绕本科职业学校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怎么培养这些人才、怎么评价培养效果、怎么优化治理体系、怎么落实保障条件等问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结合”,展开了专业、学院、学校等不同层面的深入研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基于学校是由一所专科高职学校升格而来的现实基础,提出升格本科后,要坚持“成本不忘本、升格不变质”,要明确学校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该在哪些方面固根基、扬优势,作为更高层次的本科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补短板、强弱项。也正是思想大讨论达成的基本共识,构成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一文的主要思想和基本观点。

二、内容与观点

“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文章自2020年8月发表以来已被下载了2097次、被引72次,在近年来研究本科职业教育的相关论文中排名前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篇文章在职业教育战线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这篇文章与其他被引频次较高的本科职业教育文章不同,其他文章更多是研究者的视角,从第三方维度进行本科职业教育的论证和思辨,而该文章主要是从实践者的视角,更多融入了基于学校办学实际、面临现实问题的有关思考。结合当前本科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现状,重读文章,可能有如下理论贡献。

(一)初步阐释了本科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在系统梳理当时理论界对本科职业教育内涵阐述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与有关专家研讨和学校内部讨论中的观点碰撞和基本共识,文章首先从“一个统一”角度阐释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然后从“两个不是”和“三个属性”维度上深化了对其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一是鲜明提出了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的辩证统一。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且认为两者有先后、主次之分。前者是首要方面,表明职业类型是根本属性;后者是次要方面,表明本科层次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自身层次高移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而阐释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认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应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能够运用创新方法解决现成复杂问题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明确界定了本科职业教育的“两个不是”。当时对于职业本科办学存在两种思想倾向:一种认为,职业本科就是在原来三年制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课程或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加学习时长,并按照专科高职培养规律培养即可;另一种认为,本科职业教育就是应用型本科,只要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照搬过来即可。在本科职业教育起步伊始阶段,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市场”,并对本科职业学校办学方向选择和专业培养实践产生了影响。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和校内深入研讨,针对以上两种思想倾向,明确提出了“两个不是”,即本科职业教育不是专科高职教育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复制版”,及时纠正了有可能发生的办学方向偏差。从目前来看,这一理念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职业教育战线的广泛认可。

三是率先提出了本科职业教育的“三个属性”。文章认为,要加深对本科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把握其基本属性,即教育属性、职业属性、本科属性。教育属性是其他两个属性的前提,为其他两个属性发挥作用提供基本条件,坚持教育属性,要求本科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职业属性是教育属性在类型上的延伸,是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特色的本质体现,坚持职业属性,要求本科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本科属性是教育属性在层次上的界定,是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和水平的直接反映,坚持本科属性要筑牢高等教育基础性地位,坚持应用导向,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应该坚守什么的问题。文章认为本科职业学校要在坚守与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中,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办学不动摇,着重强调了“四个不变”。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变。强调无论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和教育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立场必须始终不变。二是坚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不变。强调要始终面向实践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培养技术技能类型的人才。三是坚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变。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融入学校治理、院系办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四是坚持产业一线服务面向不变。强调坚持职业能力的逻辑起点、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和产业一线的服务面向。坚守“四个不变”,是本科职业教育“固根基”的切实举措。

(三)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应该创新发展什么的问题。文章强调,在专科职教基础上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不是层次上的简单提升,也不是推倒一切重来,而是继承职业属性不变和对标本科属性发展转变的辩证统一。为此,文章强调要在坚守与传承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守正创新、提质升级。

一是清晰指出本科职业教育的“四个转变提升”。第一,培养定位要向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要能够满足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复合型岗位需求,体现为融合多个专业技术领域的交叉复合或技术技能复合,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面向应用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二,培养模式要向校企融合型转变提升。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确保校企合作能够融入学校治理、院系办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构建校企融合育人的生态体系。第三,师资队伍要向专家型双师转变提升。要打造一批具备大国工匠的精神和素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运用工程方法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的专家型双师。第四,服务能力要向引领型转变提升。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设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解决产业一线、企业生产服务中的技术难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推进技术技能实践领域的应用知识再生产。这“四个转变提升”是本科职业教育“扬优势”的实践路径,通过发展内涵深化、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提档升级和社会服务的提质增效。

二是准确点出本科职业教育的“三个质化升级”。在当时,率先升格的本科职业学校办学起点均为专科高职学校,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但本科人才培养经验严重匮乏。针对这一现实,文章提出,办好本科职业教育,要把补齐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短板作为关键环节,在坚持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的基础上,按照本科属性要求,把学术性、基础性、创新性作为把握本科教育基本规律的主攻方向,推进服务贡献能力的脱胎换骨、质化升级。第一,围绕应用研究,推进学术性升级。注重将科学知识、理论原理转化为应用技术、实践技术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素养含量,提升应用科研的学术水平,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益互动。第二,着眼发展潜力,推进基础性升级。本科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教育,要夯实专业技能基础,拓展技术知识宽度,挖掘实践深度,强化对上衔接,为学生的学历层次提升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优化动力机制,推进创新性升级。创新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持续创新作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动力源,全面推进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层次升级。这“三个质化升级”是本科职业教育“补短板”“强弱项”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能否达到本科要求的“试金石”,需要引起本科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局限与探索

时至今日,距离文章发表已近三年。这三年正处于本科职业教育起步爬坡的阶段,本科职业学校数量从22所增加到32所,并呈现出持续扩大规模的有利态势。2022年本科职业教育首届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广泛欢迎,并被中央媒体集中报道,营造了本科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环境氛围。经过三年的办学实践,可以初步证明文章基本观点的正确性,对本科职业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实践发挥了一定指导作用。尤其是我所在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具化到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修订、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优化等过程中,为持续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我们对其背后学理逻辑的研究渐趋清晰,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再次审视该篇文章,发现囿于当时的认识与实践,文章还存有一些局限性。

一是对本科职业教育内涵阐释还不够清晰。虽然文章从“正”“反”“合”三个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但相对于“两个不是”的“我是谁”,在“正”角度上的阐释相对单薄。2021年12月,我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文《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提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并用技术复合性、技术精深性、技术创新性等三个方面特性的不同组合,来清晰和深化不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层次”定位。2022年12月,我又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撰文《从“两个不是”到“两个高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设计与实践》,基于学校首届职教本科毕业生的突出特点,提出了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现出“两个高于”的基本特征,即基础理论高于职教专科、技术技能高于普通本科。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既不能过于重理论,也不能过于重技能,避免或向学术教育或向技能教育的“两个漂移”,要在做与学、知与行的合一中实现两者的平衡。这些后续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本科职业教育内涵界定的缺憾,给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者以更多启发。

二是未有给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文章提出了本科职业教育应具有“三个属性”,并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更多的是从原则和方向上给出的相关意见建议,但并未清晰给出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向。这与当时我所在学校尚未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直接关系。基于近三年来办学实践,我们在专业设置上提出锚定“两个高端”,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在人才培养上构建了分析框架和设计架构,在课程体系上注重模块化、结构化、综合化相结合,在师资队伍上构建“三师三化”专家型双师团队,在实践教学上突出项目化、综合化、系统化,在质量评价上更加强调人本理念、多元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设计,深化了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办学实践检验中持续优化和迭代。

三是对于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属性”的理解不够精准。“本科属性”是本科职业教育的短板和弱项,文章提出了要提升学术性、基础性、创新性,从而夯实“本科属性”。从目前的办学实践来看,以上对本科属性的概况可能并不全面和精准。比如,就学术性而言,如何处理好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具有职教特色的学科,可能是重中之重;就基础性而言,如何平衡好学生考研升学与直接就业之间的矛盾,是需要系统研究和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就创新性而言,本科职业教育如何深度践行“专创融合”是能否彰显创新性的关键所在,这些需要在今后结合办学实践持续加以研究。

一篇文章所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往往受限于时代背景、政策要求,以及作者的理论厚度、实践深度、涉猎广度。文章所呈现的各种观点还要持续接受理论研究者和办学者的审视甚至批判。作为本科职业学校的实践者,我对此持开放态度,希望持续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当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本科职业教育的“牵引”地位,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新机遇。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也是职业教育发展风向标,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展望未来,本科职业教育要加强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通,在课程开发、学分互认、学生交流等方面推进深度合作,成为“职普融通”新亮点;要为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打开视野、拓宽思路,主动与不同教育要素开放重组、与各类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互动融合,成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主体。




友情链接